訂製

西裝穿著100問

第五章 品味關鍵字

第三節 訂製

 

Q.91Tailor-made(量身訂製)

Tailor-made在英文中由TailorMade兩個字組成,Tailor如大家所知是裁縫的意思,Made則是製作,字面上直譯就是由裁縫製作之意。雖然現在裁縫泛指製作男、女裝的製作,但過去其實專指男性西裝製作的師傅,而Tailor-made在西裝中就是指「訂做」、「量身訂製」,可說是男裝中等級最高的的製作方式。

 

回溯歷史,一般來說將裁縫的出現追溯至十二、三世紀時的歐洲,像是牛津字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就以裁縫成為基爾特(Guild,中古歐洲的行會組織)的1297年為基準。在此之前並非沒有為人裁衣製褲的裁縫,而是穿衣的目的是為了遮掩身體,因此服裝的製作都很簡單,幾乎沒有剪裁可言,直到人開始關注自身存在價值,透過服裝展現身體曲線就是一種表現方式,隨著時代變遷,服裝更成為判別社會地位、彰顯個人財富的象徵,所謂重視時尚、跟隨流行也才有所意義,並且強調每一個量身細節,全手工剪裁由裁縫提供個人化訂製的服務,主宰幾個世紀的服裝趨勢。

Q.92Savile Row(薩維爾街)

現代西裝成型的發源地是英國,無疑地英式剪裁風格深深影響日後西服製作的發展,當中又以倫敦的裁縫工藝扮演最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在倫敦鬧區牛津街圓環附近,有一條狹窄的小街叫做薩維爾街(Savile Row,或譯作塞維羅),巷道中十分僻靜,長度僅250米。但從頭到尾全是秉持精緻傳統的高級訂製西服專門店,像是ANDERSON and SHEPPARDDEGE and SKINNERHARDY AMIESHENRY POOLE and CoGIEVES & HAWKES等百年老店,或是頂級布料製造商SCABAL在此占有一席之地,開設其品牌旗艦店。

 

可以說幾乎英國最頂級的訂製紳士西服,都是在此從無到有,平均而言一套西裝的完成大概要812週,手工技術要求之高,吸引保羅·史密斯、已故的亞歷山大·麥昆等當紅設計師到此當學徒修習技藝。此外,無論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如橫掃歐陸的拿破崙、英國首相邱吉爾、還是當代時尚大師范倫鐵諾、知名演員裘德洛,當然英國皇室絕對是這的座上嘉賓,來到這裡作衣服的達官貴人、政商名流不勝枚舉,被喻為是男裝界的訂製服聖地。

Q.93Haute Couture(高級訂製服)

Haute couture是法文中的「高級訂製服」之意,不過並非選用高級質料與全手工縫製就可以稱為所謂的"Haute couture",而需符合法國政府設下的標準才足以被稱為法國人口中的高級訂製服。在1945年法國政府清楚的規範將「高級訂製服」拉高到藝術層次,只有巴黎高級訂製服協會成員才能製作,嚴格要求一對一量身剪裁,顧客至少一次以上親自試身,協會成員需要在巴黎開設雇用至少15名以上工匠的製作工坊,在一年兩次的巴黎時裝週中得發表至少35套日間與夜間禮服,此外每年都會再檢視成員是否符合規定重新審核資格,全球不超過二十家品牌有此能耐。

 

至於西服方面的高級訂製服,其實就是之前談到的"Bespoke",「面對面說話」的原意就是強調師傅與顧客間溝通互動的訂製過程,並且該字的起源即來自倫敦著名的訂製服聖地薩維爾街,平均一套西裝投入40小時工時、超過100小時也屢見不鮮。為保護與發展高級訂製西服的文化,2004年成立了薩維爾訂製服協會(Savile Row Bespoke Association),對於打版、製作過程、人才養成都有所規範,如製作一套兩件式西裝至少得花上50小時以上的手工。

 

Q.94Made-to-measure(套量訂製)

近幾年來坊間知名的精品男裝品牌推出一種名為"Made-to-Measure"(套量訂製)的服務,正介於量身訂製與成衣之間的半訂製服務。品牌先為顧客選擇標準樣衣的西裝,通常所謂的樣衣會以經典款做為基礎,可以讓顧客選擇布料,再搭配師傅為顧客依其胸型、體型量身,讓上衣與西褲都能盡量合身,也提供更個人化的選擇。

 

至於價格方面,套量訂製會比同等級布料製成的成衣高一些,但又比量身訂製的價格便宜一點,在製作的時間上,不須像量身訂製進行完量身、試身修樣過程那麼長,也因此受到不少男士的歡迎。

 

雖然套量訂製提供比成衣更多的選擇性,但是其基礎仍奠定於「標準樣衣」之上,再進行修改,況且版型設定也不見得適合亞洲體型,最重要的是並非一開始就完全按照個人體型打造專屬版型,也無法如量身訂製可針對穿著者的習慣、姿勢做完整全盤的設計考量,如果要追求最極致的西服穿著,還是以量身訂製為首要之選。不過套量訂製還是提供在一般成衣外,更細膩的穿著選擇。

Q.95紅幫師傅

現今被視為正式場合穿著的西裝,如大家所知一開始源自歐洲,至於何時開始在各地普及,則是隨著十九世紀歐洲的海外擴張,像是中國就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與西方的接觸日廣,尤其像上海此等較早開放的通商港口更是首當其衝,中國的男性服裝也慢慢起了變化,並在民國建立後,傳統的長袍馬褂被視為過時受到抨擊,以國父孫中山為名的中山裝與來自歐洲的西服慢慢成為穿著主流。

 

然而,除了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外,上海成為中國時尚重鎮,背後推手「紅幫」師傅的貢獻功不可沒,紅幫指的是來自寧波製作西式服裝的師傅,以奉化與鄞縣兩地佔多數,被稱作「奉幫」師傅,且上海話中「奉」與「吳」同韻,又為「紅毛人」 (西方人)服務,讓「紅幫師傅」之名不脛而走。

 

紅幫師傅一開始其實不懂得如何作西裝,而是從到船上為洋人修補西裝的「拎包裁縫」階段開始,若是遇到一時之間修補不好的衣服,則拿回去研究,透過把修補西服拆開,一步步了解西裝的結構、裁剪方式,並製作成版與從國外流入的樣版,發展了完整的西裝製作技術。

 

除此之外,紅幫的擴張和其他寧波商幫興起的原因類似,由於家鄉地狹人稠謀生不易,大部份出外打拼都是單身的青壯年男子為主,在異地謀生的辛勞也讓這批來自寧波的裁縫連結緊密。若是有人發展得好也會相互提攜,像是1910年由王才運與同鄉創辦的榮昌祥呢絨西服號,也是為孫中山先生製作中山裝的名店,當中的學徒、夥計與師傅大多來自奉化江口鎮的王漵浦村,經過嚴格完整的訓練,成功出師自立門戶者不下20人。而當時的名店如:「亨生」、「培羅蒙」、「皇家」皆很看重技藝傳承,並與其他寧波商幫合作,從花紗棉、染織、網布到縫紉機工具,完整掌握了原料至器材的上中下游各個層面,也是紅幫能成功的原因。

 

紅幫師傅不只局限於上海而已,四、五年代一批紅幫師傅從上海來到台灣,以我師承的包啟新師傅就是當時轉經香港來到台灣的代表人物,包師傅最初向「皇家」的錢世明師傅習藝,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來到台灣後於1970年創立格蘭西服,直至1992年退休交棒,「精益求精、顧客至上」一直是他的經營原則。格蘭目前在技術上除了保留過去優秀傳統,量身上也加入了新科技的紅外線測量儀;此外,到海外參賽、觀摩與國際接軌,更是希望能夠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下一章節:潮流

 

西裝穿著100問參考書籍資料來源